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成果,终于在这场疫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已是老生常谈,近几年,诸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也在研发数字化产品及探索数字化业务模式上花了不少功夫。尽管如此,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似乎并没有加快,绝大多数的企业依旧沿用过往的工作模式。而他们似乎很难想到,最终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变化的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由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影响,为了帮助企业尽快恢复运转,不少人力资源企业都贡献出了解决方案。而如今,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已能借助数字化人力资源产品顺利地展开工作。而随着这些产品逐渐被接纳及普及后,整个人力资源行业也即将迎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

 

01  线上招聘成主流,高效觅得满意人选

 

在疫情影响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延迟复工或实行在家办公制,因此传统的招聘模式便不再适用。幸运的是,如今许多线上招聘工具都有较完善的功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简历筛选,面试考核到录用的全招聘流程。

如今的招聘工具已不同以往,它不只是程式化地推进着招聘的步骤,依托着丰富的数据样本和智能技术,使它能更精确地为企业甄别出合适的人才。这样的功能,极大地省去了传统招聘者在简历筛选上花费的过多时间,让整体招聘效率有了可观的提升。

此外,一些招聘工具还支持在线技能测评,通过设置一些专业问题来对候选人进行测试,以此了解候选人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握情况。除了技能测试,有些招聘工具还会有性格匹配度测试或是领导力测试等功能,全方位帮助企业考查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而借助这些功能,企业也能更高效得寻找到满意的人选。

 

02  线上培训省时省力,课程内容更丰富

 

提起线上培训,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对于许多跨国公司或是大型企业来说,线上培训更加算是培训的常态。而近期,出于防疫目的,会造成人员聚集的线下交流培训会被取消后,线上培训也成为了企业培训及个人提升的主要途径。

虽说如此看来,线上培训属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但事实上,线上培训的诸多优势早已有所显现。一方面线上培训不受时间空间影响,参与者可通过直播或观看录像的方式进行学习,保障了学习的质量及完整性;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甚至同样的内容在不同讲师演绎下也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对于参与培训者来说,线上培训能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 另外,我们曾认为线上培训所欠缺的互动性也在逐渐优化。如今的不少培训软件已有包含弹幕、举手提问、实时答题等多种丰富的交互功能,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受培训者能通过这些互动,获得更好的培训及学习效果。

 

03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的必由之路,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使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4  远程管理工具,让居家办公有条不紊

 

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远程办公的模式,而这就必须依托一个功能完善的业务信息系统。在此次疫情之前,市面上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企业的需求,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很多企业基本停留在考勤管控而非工作协同的功能上。直到近期,许多企业才真正认识到这些远程管理工具的价值所在。

如今,许多远程办公管理工具都有项目管理类的功能。借助这项功能,管理者能实时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度及状况,进而更有利地掌控项目的进展情况。而一些更智能的办公管理工具还可对项目的流程进行拆分以及对于项目工作量进行量化,帮助管理者对于员工的工作进行梳理及考核。这些能加强团队管理及协同性的工具,保障了员工在家办公期间,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疫情的发酵,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人力资源数字化产品的便利性,而这些越发成熟的产品也已然开始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这对于人力资源行业来说似乎是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过去我们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探索及努力已初见成效,而随着人力资源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信会为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成果。

天坤教育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华西航空旅游学校共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2021年1月21日上午10点,天坤国际教育集团旗下天坤联胜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华西航空旅游学校共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在昆明悦成国际大饭店隆重举行。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董事长段永兴,学院董事长助理、招生办主任张世华,院办公室主任陈莹莹;华西航空旅游学校董事长、昆艺职院人文学院院长陈开端;优蓝国际董事长王云雷,董事长助理梁忠,天坤联胜总经理杨维,云贵战区副总经理姜爱华等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在今天的签约仪式上,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董事长段永兴,华西航空旅游学校董事长、昆艺职院人文学院院长陈开端,优蓝国际董事长王云雷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退役军人高职扩招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此次天坤国际教育集团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及其二级学院-华西航空旅游学校三方顺利签约,是天坤国际教育集团签约合作的又一所退役军人合作办学院校,充分说明天坤教育退役军人教育学院项目产品的成熟性和先进性,也再次书写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领域的天坤速度。

 

三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天坤国际教育集团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华西航空旅游学校共同为退役军人提升学历提供教育服务,三方未来将联合打造退役军人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通过“集团化办学、品牌化服务、品质化教育”为退役军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注入更多新内涵。采用在岗培养与学校培养相结合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等学习形式,采取适合成人、方便就学、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是对退役军人教育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董事长段永兴向优蓝国际董事长王云雷授牌

 

关于天坤国际教育集团

天坤国际教育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专注于职业教育,覆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贯通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融合线上和线下,以教育科技驱动的职业教育全产业链服务集团。天坤教育全国首创“职业教育+实习就业+职业发展一体化服务模式”,涵盖教育管理、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证书培训、学历提升、实习就业、职业评价、职业教育技术等职业教育全领域,拥有云课堂、双师课堂、云实习和在线培训平台等多个教育科技服务平台,能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全职业生涯服务。

目前天坤教育已直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0余所,高等职业教育非独立二级学院100余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近100个,战略合作院校1000余所,平台服务院校2000余所,全日制在校生达10万余人,教职工5000余人。并连续多年被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先进职业教育集团”等殊荣。

 

关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86年的聂耳音乐学校。200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艺术类普通高校。学院下设聂耳音乐学院、演艺学院、传媒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研究中心、民族音乐研究所、公关舆情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设有20余个专业。

 

关于昆明官渡区华西航空旅游学校

昆明市官渡区华西航空旅游学校(原昆明亚太商务管理学校)。1997年创办,2003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于2017年更名为昆明市官渡区华西航空旅游学校,2017年从昆明市安宁市搬迁至昆明市杨林大学城旁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国计划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中专学历证书资格,2011年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为省级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按照“技能+实训”的培养模式,紧跟时代步伐,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结合原昆明亚太商务管理学校(现更名为昆明市官渡区华西航空旅游学校)全日制办学模式,为学生高品质教学及就业保驾护航,同时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双师型专家任教”的办学特色,让学生真正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取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及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同时,我校紧跟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在五年之内实现在校学生过万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省级示范职业学校,为社会、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趋势

首先,零工经济的兴起。“零工经济”这个概念大约是2009年出现的,最早被应用在音乐工作者中,现在被用来指各种灵活就业。从趋势看,至2014年底,这样的“零工”占整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34%。支持零工经济逐渐繁荣的是在线人才平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估计,到2025年,像Monster.com、Uber一样的在线人才平台有望贡献2%的全球GDP,超过五亿人将从在线人才平台上获益。

在中国,在线人才平台也在蓬勃发展,比如很多企业正在打造这样一个人才在线平台,面向最基层的劳动者们和进城务工人员。这样的平台,如果做得好,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通过更加透明的雇佣信息,提升基层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不仅是基层劳动者,一些在传统意义上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可能也会加入零工劳动者大军,比如大学教授和企业高管。下图是1975至2011年间美国高校全职教授的就职趋势。也许有一天,高管和教授们,上班做管理,教课,下班就去开Uber。

 

第二,新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于就业和雇佣关系的影响。英国、美国和法国近期的研究都表明,到2033年,约有45%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仅那些“3D”性质(肮脏、危险、枯燥)的工作会被替代,像保洁、门卫、护工等,一些目前有一定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比如驾驶,行政助理,甚至机场的签证人员等)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

 

目前看来,未来有这样几类工作不太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1)那些需要高超客户洞察和复杂沟通与咨询性质的工作。

(2)生产企业中对现有流程提出改进建议的工作,还有那些最精密的装配环节,很多依然需要手工来完成。

(3)高创造性的、满足非物质追求的工作,比如文学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以及所有需要高感性和高体会性的工作。

 

第三, 组织的变形带来的挑战和机会。零工经济、在线人才平台、人工智能等新现象会推动雇佣关系的变化以及工作组织的转型。“雇主”、“雇员”的定义和企业的边界在未来都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方式的变革。

最近很多企业都在调整其绩效管理的方式,GE、微软、德勤、Netflix等公司都逐步取消了用排名和打分管理员工绩效的方法,代之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更为频繁的沟通与反馈。另一个趋势是“组织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平台性的组织和虚拟团队变得更加普遍了。

不断改变的新环境,新竞争给管理者们带来压力和挑战: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组织人才?《清华管理评论》有一篇文章,建议企业的管理者们发展HR管理的三个“元能力”。

 

01  循证优化力

我们建议企业的高管,在参考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 “最佳实践”时,对外需要有思辨的态度,对内需要有循证优化的能力。所谓“循证”,就是遵循和运用当前所能获得的关于行业、组织和人员的“最佳证据”(科学地收集定性与定量数据,谨慎观察,积累经验等)指导管理实践,而非简单生搬硬套业界流行的实践或拍脑袋决策。谷歌在这方面走在了很多公司的前面,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最近相关的书籍和案例来看。

 

02  人文洞察力

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正关注“人”的方式来关注员工,而不仅仅从生产力的角度。要更加充分地理解到人在其不同的生命周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何种变化。

比如大家现在都很关注80-90后,其实从宏观环境看,老龄社会已经到来。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加强对于老龄化人才价值的汲取和挖掘会是HR工作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欧美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调整HR政策和实践,有效汲取老龄员工的丰富经验,为组织发展创造价值。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女性员工和其他多元背景与多元需求的员工。脸书(Facebook)和苹果(Apple)公司都推出了资助女性员工冷冻和储存卵子的福利项目,希望借此提升它们对女性员工和应聘者的吸引力。

 

03  技术融合力

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会催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组织管理的各个场景提供了新的沟通媒介;

新技术能帮助企业灵活地整合与配置人力资源,突破组织内外部的各种边界;

员工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参与更加个性化的培训。

当前很多企业在运用新技术管理人力资源方面才刚刚起步,亟需提升人才管理的技术融合力,把新技术融入人才的选、用、育、留等不同阶段的实践中。

总之,HR作为一个管理领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面临更复杂的挑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越高,变化越大,HR的管理者们越应该面向未来,致力于提升循证实践、人文关注和技术融合等方面的“元能力”。未来总是比我们想象中来的更快。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人力资源公司的职能存在的误区

 

大家对于人力资源公司的职能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有的企业会说,人力资源公司只能为企业提供人事外包服务,也有的企业说人力资源公司提供人事外包、工资代发、社保代缴等业务,那么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职能呢?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有:

 

劳务外包、劳务派遣、人事外包、服务外包、岗位外包、后勤外包、工资代发、社保代缴、兼职、临时工等

 

01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能够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其实,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解决问题的,每个公司的需求不同,人力资源公司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比如说,人力资源外包公司能够为小型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1、有助于中小企业留住优秀员工

2、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有效地降低人才招聘的成本

4、集中资源聚焦核心能力

 

02  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服务类型诸多,如何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会对企业有一一个初步的调研,这个调研就是了解双方需求的过程。企业也可以在前期的了解过程中,了解人力资源公司的资质、口碑、信誉等。调研完成以后,人力资源公司会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设计方案。

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也离不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本身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有:

可控性: 如果用人单位对外包公司所提供的人才不满意,可以要求人力资源外包公司随时更换外包的人才,以达到对工作成果的高度可控性。

及时性: 借助专业领域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专业的行业经验,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可以迅速安排合适的人员上岗。

灵活性: 外包工人不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和人力资源外包签订,用人单位资金、人事、流程有任何变化,需要暂停、终止项目的实施时,都可以灵活调整业务,没有劳动风险等担忧。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0职业教育10大进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之年,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关键之年。

回眸过去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职业教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成职业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了呈现改革成就,坚定发展信心,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合作,对职教战线全年大事进行盘点,梳理出2020年职业教育十大进展。

 

01  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

 

2020年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李克强总理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作出批示指出,提高职业技能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教战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用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扛起“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历史担当,努力下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盘“大棋”,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02  高职再扩招服务高质量发展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继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之后,2020年和2021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继续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招生范围。高职扩招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职责和使命,职业教育承载着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历史重任。

 

03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的必由之路,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使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4  系统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等,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利好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职业教育评价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需求导向,以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质量标准,建立体现跨界性、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要服务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把适应需求、体系完备、灵活多样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05  部省共建职教创新发展新高地

 

1月10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印发。1月14日,教育部山东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

7月27日,《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印发。9月30日,部省合作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工作推进会在兰州召开。

7月30日,《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印发。8月24日,教育部和江西省联合召开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大会。

9月16日,《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印发。9月28日,教育部和江苏省在南京召开部省共建启动大会,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12月11日,教育部与浙江省政府签订温台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框架协议,正式启动温台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国家试点。

部省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合力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是对“职教20条”的进一步落实,是从更高层次下好职业教育改革的“先手棋”。建设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应充分调动各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省级层面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省级层面各部门整体推进,并督促落实,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率先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为做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实践支撑。

 

06  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推进

 

1月22日,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公布,确认63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7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1+X证书制度第三批试点。

1月22日,在院校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成本上限设置方案公布。

3月10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编码规则(试行)及证书参考样式发布。

6月2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6月19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发布。

9月23日,对第四批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290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37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公示。

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做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创新,是关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全新制度试验,是“职教20条”中的一大亮点。这一制度是指导未来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确保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关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培训评价组织及其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断丰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职业院校参与试点的积极性高涨,已有超过4500所院校参与试点,参与试点的学生达到320多万人,通过书证融通,有效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07  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等十项重点任务。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是落细落实“职教20条”的重要载体,也是应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围绕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培育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夯实人人出彩的发展基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贡献率。《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将“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举措和行动,推动中央、地方和学校同向同行,形成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08  中高本一体化设计专业目录

 

8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的通知》,要求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促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进一步巩固和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专业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引导地方和学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构建瞄准高端、定位清晰、纵向贯通、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09 规范教材管理 打造精品教材

 

10月2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的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展示我国教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表彰奖励优秀教材和对教材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教材质量水平整体提升,经批准每4年评选一次,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于2020年启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奖励名额40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80项,其余为二等奖。

12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近4000种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教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结合职教特色,把立德树人全面融入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培养,特别是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内容,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开发出覆盖职业院校所有公共基础课程、覆盖中职15个专业类、高职19个专业大类的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1+X证书配套教材,教材种类丰富,形态多样,开发机制灵活。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宏观指导职业院校教材选用使用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地区职业院校教材选用使用工作,制定各类教材的具体选用办法。教育部将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材质量抽检制度,启动新一轮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和新时代职业教育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遴选10000种左右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扩大优质教材供给,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库信息库建设,及时更新教材出版动态,优化教材选用服务。

 

10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

 

9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的通知》,决定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改革试点。改革试点赛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以地方政府背书、职业院校为主体的申办机制,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经验,检验教学成果,引领教学改革,力求赛出新机制、高水平,形成“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大赛格局。

11月8日至30日,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依托教育部和山东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在山东济南、青岛等9个地级市的25所学校举办。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发起并牵头,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人民团体、学术团体和地方共同举办的公益性、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2008—2019年,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各级政府对大赛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赛规模和水平逐年提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广大师生展示风采和追梦圆梦的重要舞台,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为加快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推进大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大赛质量和水平,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赛组委会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经验,探索完善办赛机制、补齐短板,对大赛进行了改革试点,力求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树旗”“导航”“定标”“催化”的作用。

 

 

疫情催化,政策加持,灵活用工将成为必选项!

 

去年年初疫情肆虐的时候,企业为了减少亏损,做出了一些缩减开支的行动,首先第一个缩减的地方就是人工成本,比如裁员、停薪留职、降低员工发放保障等。

而后半年疫情得到控制后,企业为了恢复利润,弥补亏损,又选择在人工成本上改进,高薪+福利让员工加班加点的工作,大力恢复生产力。

这段冰火两重天的经历,让大家都意识到,无论企业是处于盈利还是亏损状态,当问题来临的时候,首先一定是从人工成本方面做出改变。

而说到人工成本问题,灵活用工最有话语权。

 

1、灵活用工覆盖了哪些行业?

 

外卖、物流、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行业是比较适合灵活用工的,个人收入比较零星分散,不固定,上班时间、地点更弹性、流动性较其他行业来说有些高,不利于企业给个人上稳定的社保。

 

2、2021年灵活用工的发展情况

2020年疫情爆发,国家也根据社会的具体发展情况,对灵活用工在政策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支持,据调查,目前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使用了灵活用工这种新型用工模式。

从上个月开始,北京、河北、沈阳等地疫情又开始复发,很多地区都已经成为中高风险地区,虽然没有像去年一样严重,但对某些企业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疫情不会在短期内完全被控制,灵活用工的市场需求只会增长,不会降低;

在疫情的催化下,政策的加持下,灵活用工这种新型用工模式会越来越规范、成熟,被大众广泛应用。

 

3、“为我所有”还是“为我所用”? 

传统的用工模式,个人只服务于一家公司,跟公司签订劳动关系,朝九晚五,这种人力可以被理解为“为我所有”;而灵活用工模式,个人可能服务于多家企业,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上班工作时间、地点相对弹性自由,不归属于任何一家企业,这种可以被理解为“为我所用”。

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用工结构,分出核心人员和非核心人员,核心人员“为我所有”,非核心人员“为我所用”,这样一方面能大大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一方面又能有更多的精力管理核心人员,人力资本效益就会提升。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从“层次”到“类型” 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健全办学体制、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内涵质量、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目前,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

回顾这五年,主要有五大亮点。

 

一是最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

这一重要定位,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贡献,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对于摆正职业教育的地位,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能力,以及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意义,明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职业教育系统更明晰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

以类型教育为基点,我们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围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类型特色,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最大的突破,就是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清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在纵向贯通上,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特别是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

在横向融通上,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连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遴选了9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建设,确定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29个、示范区120个,建成28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加快学分银行建设,促进资源互享、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畅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

 

三是最大的进步,就是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制度标准上,建立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职业教育法》修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公约,规范德育工作,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发布中职专业368个,高职(专科)专业779个,本科层次职教试点专业80个,修(制)订并发布347个高职和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51个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等重大项目。

在协同育人上,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依托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近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在“三教”改革上,连续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遴选公布232门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203个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发布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七门课程标准,遴选约4000种“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四是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制订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16-2020年),加快培养制造业紧缺人才。

在服务区域发展上,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推进“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三大行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设备超过18亿元,共建专业点683个、实训基地338个、分校(教学点)63个,共同组建职教集团(联盟)99个,就业技能培训14万余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6万余人,创业培训2.3万余人。

在服务脱贫攻坚上,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一人学厨,全家脱贫”帮扶培训项目,就是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典型。

“十三五”期间,共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261个。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中职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超过90%和40%的学生,高职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近30%和25%以上学生。用三年时间扩招300万人,服务“六稳”“六保”,踢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

 

五是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

在向产业开放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培育8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成立1500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确定150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在向企业开放上,组建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近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遴选了73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绝大多数是行业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参与企业2200多家。在向世界开放上,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成立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高职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鲁班工坊”,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战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对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目标,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奋力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2020人力资源十大热点盘点

2020年发生了很多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20和人力资源相关的十大热点!

 

01  社保减免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应对新冠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今年2月,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费的政策。6月份,根据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将阶段性减免政策期限进行了延长,其中将减半征收政策延长到6月底,将免征社保费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同时,新政策规定,2020年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基数下限可以暂时不调整,同时规定今年缴费有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愿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明年再进行补缴。

新政策出台以后,得到了迅速贯彻落实,对纾解企业困难、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深受企业欢迎和好评。

2021年1月起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将全额征收!

 

02  灵活就业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是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重要途径。

03  六稳六保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 “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强调了守住“六保”底线。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稳”“六保”的提出
2018年7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2019年9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方面“保”的工作,与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密不可分。

 

04  民法典颁布

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出台,自2021年1月1日实施。

民法是社会生活的记载与表达。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纠纷……

《民法典》是划时代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立法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司法工作的全面检验。《民法典》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非常全面,对人格权保护也非常全面,也给法官提供了司法审判的统一指南,尽量避免“同案不同判”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民法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进一步深化。同时,伴随《民法典》的实施,《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也将在2021年废止。(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文玲)

 

05  地摊经济

2020年6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推进复工复产复业,把时间和损失抢回来变得刻不容缓。

小地摊,大民生,“地摊经济”火了!

地摊经济在HR领域也火了!不少科技公司CEO、高管纷纷现身街头,摆起了地摊。唱吧CEO亲自出摊卖唱,腾讯HR摆地摊招聘。

不少商界大佬们在早期创业时都摆过地摊,马云卖花,潘石屹卖辣椒、香瓜,还有卖冰棍卖光碟的,五花八门。

 

06  社保入税

2020年10月30日这天,包括四川、北京、上海、新疆等多地税务部门发布公告,自2020年11月1日开始,企业社会保险费正式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其实社保入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国社会保险费多年来一直实行二元征收体制,也就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构征缴,各省情况不一。这个体制源自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根据该条例,社保费可以由税务部门征收,也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

长期来看,社保的规范化是必然的趋势,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后,征管能力和征管效率必然有大幅度提升,这必然有利于为整体降低费率争取更大空间,促进降低社保费率。

所以,严征管,低费率应该是一种长期的趋势,也是企业公平经营的必然,而这种对依法缴费的企业来讲是比较有利的,他们的社保费负担会逐步合理下降,对本来不合规缴纳社保的企业是不利的,社保成本必然成为未来经营的一个痛点、难点。

 

07  医疗生育保险合并

2019年底前将会实现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并且广东、浙江已出台相关方案。

简单的说,就是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五险一金”变成“四险一金”,职工参与医疗保险时即参与生育保险,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不变,不过生育保险基金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各项待遇改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同时,企业少一道参保手续,减少了麻烦,节省了帮助员工参保的时间。

 

08  电子合同实施

11月2日,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日前该局公开发布《关于推进电子劳动合同相关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在全国率先发文推进实施电子劳动合同,这也标志着延续30多年的纸质劳动合同将逐步进入电子化新时代。

电子劳动合同与纸质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今年初,为做好抗击疫情工作,助推企业复工达产、劳动者就业等民生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推行劳动合同电子化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线上招聘、线上签订电子劳动合同。目前,电子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可。

电子劳动合同本质上也是书面劳动合同,与纸质劳动合同相比,只是签订方式采取了电子化形式,通过电子签名技术保证签署主体身份真实及签署内容不可篡改。根据《电子签名法》,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推行电子劳动合同有利于用人单位降本增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如京东集团,试行电子劳动合同后,相比签订纸质劳动合同,可以节省材料采购、打印耗材、装订、邮寄、日常档案管理等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仅北京地区一年就可降低成本60%,减少5个流程环节,效率提升65%以上。

同时,推行电子劳动合同也有利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实现劳动用工管理新模式。随着北京自贸区总体方案的正式公布,推进电子劳动合同也有利于促进北京自贸区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转型升级。

 

09  延迟退休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男性年满60岁退休,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退休,近70年未有调整。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现行的退休制定早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延长退休年龄是必定的社会发展趋势。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意味着延迟退休已是必然,板上钉钉的事儿。

延迟退休政策落定,但因触及个人权益、养老金缺口、就业等问题,争议热度居高不下。有观点认为,就业是老的不退休,年轻的就进不来。有关专家表示,从就业结构来看,将来延迟退休会有一部分岗位影响到年轻人就业,但这种影响有限。

最新出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关于延迟退休的表述,未再出现此前热议的“区分对待”字眼,而是表示将“按照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定同自愿选择相结合,小幅逐步调整,以减少社会震动,争取更多支持。”

 

10  李佳琦杨超越落户上海

崇明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李佳琦经过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定,符合崇明区特殊人才引进落户条件,公示从2020年6月23日到2020年6月29日。

 

继李佳琦,杨超越也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引起热议。

杨超越的落户也有相关规定依据。根据去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国内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特殊人才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经相应决策程序后,直接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推荐,经相关部门集体审议通过后,可予以直接落户。而今年5月以来,为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聚集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上海市相关部门将国内人才引进落户、留学回国人员落户2项审批权交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集中行使,大大缩短了引进人才的办事周期。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今年11月5日印发《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办法》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1月30日。

相比以往的《试行办法》,此次《办法》中将引进人才分为了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市场化创新创业人才、专门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五大类,并对相应条件作出了修改。

天坤教育与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共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12月31日,天坤国际教育集团与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共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签约仪式在娄底潇湘职业学院会议室隆重举行。娄底潇湘职业学院院长李尚益、工会主席贺展开、校企合作中心主任梁直升、校企合作中心副主任龙毅,天坤联胜教育总经理杨维、副总经理夏俊圣及华南战区副总经理吴淼灵、华东战区副总经理魏守长等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高职扩招不仅是“六保”、“六稳”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在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人基础上,国务院决定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人,其中,作为高职扩招四类人员中的重点人群——退役军人,更是重中之重。在2019年成功创新摸索基础上,2020年天坤国际教育集团推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项目,携手全国高职院校共同为退役军人提供专业化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已组建天坤退役军人教育学院六所,是中国最大的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连锁品牌。

 

 

退役军人高职扩招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此次天坤国际教育集团与娄底潇湘职业学院的合作通过政校三方联合,共同为退役军人提升学历做出统筹工作,采用在岗培养与学校培养相结合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等学习形式,采取适合成人、方便就学、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是对退役军人教育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据悉,继在湖南、四川、山东、河南签约多所高职院校后,天坤国际教育集团还将陆续在江西、湖北等省与高职院校携手共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通过“集团化办学、品牌化服务、品质化教育”为退役军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注入更多新内涵。此次天坤国际教育集团与娄底潇湘学院合作可谓强强联合,对当地的退役军人的学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学习就业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国家减负、社会减压将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天坤国际教育集团——

天坤国际教育集团是优蓝国际旗下,布局职业教育全产业链的大型职教集团。天坤国际教育集团专注于职业教育全产业链服务,涵盖学历职业教育投资、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就业服务三大领域。目前已直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0余所,高等职业教育非独立二级学院100余所,战略合作院校1000余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近50个,全日制在校生达10万余人,教职工5000余人。

 

关于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创建于1992年5月,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列入国家统招计划的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设有29个热门专业、在校生9200

多人。学校占地面积530亩,总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建有13950平方米的图书馆、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可容纳一万人的体艺馆、现代化标准的4D食堂、全新学生公寓、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汽车实训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实训大楼,拥有47个专业实训室、45个校外实训基地。2019年6月,潇湘职业学院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通过娄底市认定,成为湖南省唯一一所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民办高职专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