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研究生教育的无限扩大“抽干”基础劳动力“蓄水池”,恶化就业结构性问题

据《工人日报》消息称:迫于就业压力,大量应届本科生选择考研,一些地方院校变成了“考研学校”,在考研面前,其它教学内容都可以放在一边。

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238万人,较2017年增加18.4%,为历年最高值。从2015年的164.9万到2018年的238万,研究生报考人数经历了三年连涨。

为什么么多人选择考研,考研热对于学生和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笔者认为:很多应届生选择考研就是由于就业不理想,希望借助考研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研究生教育继续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必然会造成不少学生的理论性过强而实际动手能力不行,也同时会造成结构性的就业问题——企业所需大量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过多之间的巨大矛盾。理由赘述如下:

微信图片_20180122174433

一、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实用性本来就不如人意,中国的用工大户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还曾直接对工信部苗圩部长表述过;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上向工信部长苗圩抱怨,大学教育与工厂的时间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动力能力普遍不强。对此,苗圩回应称,“郭先生还得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逐渐把短板补起来,如果没有一批掌握高技术实操的工人,中国要想建成制造强国,这也是一句空话而已”。

二、为了考研,学生会放弃很多实践课的学习,更进一步恶化了实际造作能力;

就如报道中提到的现象,专业学习已经变成了“副科”:

“头两年,我还要求一下学生,结果班长也找我,辅导员也找我,最终我也只能通融了。”在一所地方院校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张老师坦言,自己已经对本科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复习考研内容“见怪不怪”了,张老师的课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很多学生只是点名时答到,其余时间基本不抬头。“我的课与考研内容无关,学生只学和考研有关的,和考研有关,学校不开的课他们出去学,没关的,学校开了也不学,让我有种在高中教副科的感觉。”

在成绩上,张老师也无法做过多要求,因为一旦期末判卷严格了,平时点名多了,就会有学生找来说“分数太低影响保研”。在教学上,他也无法让学生做更多实践性作业,“一说分组做实践课题,学生们就一脸不高兴,觉得耽误了他们的复习时间。”到了后来,张老师发现,就连学校也尽量不在大四第一学期过多排课,因为那时候是考研冲刺阶段。“研究生是考上了,但专业能力还是没掌握,到了工作岗位上,用人单位会发现,很多孩子有文凭会考试,但职业能力跟不上。”

三、非研究类人才教育时间过长,不但会浪费宝贵的实习成长期,而会进一步导致学历的贬值,增加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关于此点,报道中的陆先生也非常直接地谈到了此点:

“过去招本科生,都是22岁毕业,年纪尚轻一张白纸,但现在普遍都是二十六七岁研究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给用人单位留下来的培养时间有限,过两年到30岁很多人就要成家了。”陆先生说,“还有就是定级问题,研究生定级比本科生高,转正以后通常要定副科,但很多基层单位没有那么多职数。”

对于这些情况,王硕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会不会等我们毕业了,研究生也多了,大家又争着去读博士呢?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如果真的如此,则就会陷入盲目追求学历的陷阱里去了。一旦未来的投入与收入严重失衡,势必还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对学生、家庭和就业单位都不好。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及早地认识社会现实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让学生们明白人在社会所呈现价值的多元化变得十分重要;而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建议也应该在宏观调控上做一些引导,避免研究生教育的过快膨胀,才能预防未来可能更严重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和基础性人才的“蓄水池”被抽干。说白了,如果大部分年轻人都去读研了,国家真的需要那么多研究型人才吗?具体和生产和服务工作谁来做呢?

/**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Comments. * * The area of the page that contains both current comments * and the comment form. The actual display of comments is * handled by a callback which is * located in the loop-comments.php fi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