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力和产业规划该如何迎接迫在眉睫的老龄化压力?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由于劳动力越来越短缺,日本境内许多24小时营业的“深夜食堂”近年来也渐渐失去了为需要熬夜的人们提供深夜服务的功能。《金融时报》称,今年1月底,日本Royal Host连锁餐厅关闭了其在东京郊区的最后一家24小时营业的“家庭餐厅”。不久之后,餐厅连锁Skylark集团的310家餐厅也在夜间关门,只剩下100家仍在24小时营业。

 

《金融时报》此前报道称,今年5月,日本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之比达到达到1.49,是43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使得企业很难招到人手填补空缺的岗位,无论是永久性岗位,抑或临时性岗位。

这似乎听起来是别人家的事情,可是情况并未完全如此,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迫在眉睫:

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1月公布的数据测算,到2016年末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16—60岁人口数量比2011年降低约3325万人;与之相应的,到2016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较2011年增加了4587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是经济活动或在业人口的基础,劳动年龄人口的萎缩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这将给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供给产生较大压力。

 

那么,该如何化解老龄化危机呢?老龄化涉及的问题过多,笔者在本文仅从劳动力供给和产业政策角度来谈此事:

一、中国目前最强大的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其实都是靠年轻人加班熬夜在支撑,中国未来的产业需要在此良好基础上抓紧时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大专家型、顾问型、工匠型的产业规划,真正地迈向全球产业链的顶端;

我们当下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从流行的“床垫文化”、“狼文化”等就可以看出,主要是靠当下一批可以加班熬夜的年轻人打拼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当下最具竞争力的一面。随着这一批劳动者进入中年,新一代劳动力至少需要十七八年才能成长起来。这期间,中国的产业只有如当今西方强国一样,发挥这一代人在当下积累的专业优势,加大在研发、创意、品牌等产业制高点的影响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劣势变为优势。

同时,由于中国劳动人口基数大,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缺少劳动人口,也不会严重到日本当下那样的情况。这就可以让中国既可以在产业链顶端发力,又能执行完成产业的落地,就如当下中国的高铁、航天等产业,就可以再塑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职场上实现专业化发展,那么,就应该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之中,让每一个中国人只要愿意学习都能一生不断获取市场需要的新技能,从而延长其职场生命周期;

 

050

以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现状看,要实现人员的专业化还是很难的。当然,互联网行业会比较容易得多。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动作用,通过产业研究,了解动态的产业人才需求,从而建立与企业联合培训的终身免费职业教育制度。比如,假如未来新能源最需要能生产生物能源原料的工人,政府就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联合的免费培训班,让劳动者可以终生不断提高劳动技能。

三、同时,应该为大龄的普通劳动者逐渐建立与其退休前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

当下的中国企业,仍然以吸收年轻劳动者为主。特别是制造业,只要超过四十五岁的,就很难就业。在未来,普通一线劳动者会越来越少,企业从现在可能就要做好接纳大龄劳动者乃至退休劳动者的准备。

同时,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来说,为鼓励大龄劳动者工作,应该建立其退休前同等待遇的社会保证和就业制度,特别是合理的薪资制度——能保持与退休前同等水平最好;特别谁对于那些愿意大量吸纳大量大龄劳动者的企业,政府可以尝试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其优惠政策。从而,让企业不再因为担心大龄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不高导致的经济效益受损。

 

 

/**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Comments. * * The area of the page that contains both current comments * and the comment form. The actual display of comments is * handled by a callback which is * located in the loop-comments.php file. * */